专题页
学习心得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页 > 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 > 学习心得
与党同心同行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10-15

——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

 

我把党比作母亲,她用乳汁哺育着我们长大;她把幸福留给我们,把苦难留给自己。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那么多党的优秀儿女,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永垂不朽的精神所在。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意义是文化建设,主张的核心精神就是爱国。

道教崇尚黄帝精神,那么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被誉为中华“人文初祖”,而中华儿女也被称为炎黄子孙,因此,道教本身就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其著作更是刻上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烙印。例如《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中写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太平经》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又云“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经中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治理国家,保护国家安全,而“助国”、“保国”的前提就是内心首先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如若没有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就不可能有爱国主义行动。

道教的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助国”、“保国”,更表现为“佐国扶命”。《老君音诵诫经》中云:“老君曰:吾汉安元年,以道授陵,立为系天师之位,佐国扶命。”“佐国”就是辅佐治理国家,“扶命”即扶持国家命脉延续。

道教的“敬天爱民,佐国扶命”不仅体现在其著作中,也体现在其信仰者的实际行动当中。例如西汉建立初期,战争刚刚止息,文景二帝就采用 “无为而治”思想,尊重自然规律,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这是“敬天爱民”。张良辅佐汉王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胜出,建立大汉王朝,这是“佐国扶命”。道教能延续到现在,就是因为其教义和信教者行为中厚植的爱国爱民爱社会的精神。

前不久,全国宗教界发出了《关于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共同倡议》,号召在全国宗教界开展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各宗教拥党爱国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以此来表达全国宗教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诚挚感情,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道教界高度重视这一倡议,我认为,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践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第一,道教协会应起到组织引领作用。道教协会是道教徒自己组成的爱国爱教组织,也是党和政府与道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沟通的桥梁。实践证明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道教协会作用的发挥。道教协会作用发挥得好,就能产生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本教更好发展,因此,道教协会应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大自身规范化建设,加强教务指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加强自身思想建设,认真执行党和政府关干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引导信教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道教界的合法权益,从而赢得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信赖,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通过不断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推进党史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对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广大道教信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增强学习党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夯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基础,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三,继续发扬道教界爱党爱国爱民优良传统。道教自创始以来,不乏爱国爱民之榜样,如“一杆拂尘济天下”的道教全真龙门派第19代玄裔弟子李圆忠道长,在狼牙山战斗期间,他送情报、探敌情,积极营救在棋盘坨跳崖挂在树枝上的两位壮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警卫连连长吴炎、指导员徐信带领警卫连200多人,在山上牵制敌人,不幸陷入绝境。最后,在李道长的帮助带领下,战士们从狼牙山天险“阎王鼻子”悄悄地攀绳而下,一枪未放,就得以顺利逃脱险境。抗战期间,李圆忠道长还曾让狼牙山棋盘坨老道士石海中守护患重病的杨成武司令员,为其熬药、放哨。敌人搜山时,年过八旬的石老道背着杨司令员飞步踏过“仙人桥”,反脚将木板踢下万丈悬崖,使敌人不能追赶而平安脱险。因此,身为道教界人士,应继承弘扬前辈爱国优良传统,利用好道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史实教育引导道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

第四,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界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真发掘整理道教优秀传统文化,对道教教理教义做出符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五,通过开展慈善行动,实现社会价值。历代道士通过施医施药、修桥补路、开设粥厂、收容难民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虽然目前道教界从总体上来说并不富裕,有的宫观尚未解决自养问题,但道教界人士依旧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施善举。例如,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云南省道教界共捐款103万余元。其中,各地道教界通过武汉市慈善总会、云南省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当地红十字会等渠道捐资70.2957万元;通过省道教协会捐赠32.7366万元。2021年6月,武当山道教协会向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定向捐资助学10万元,同年10月,甘肃省定西市道教协会组织爱心人士在临洮县岳麓山开展“慈爱心点燃希望·关注贫困学子”活动,资助8名贫困大学生,共发放助学金4万元。今后,道教团体和信教群众应借助各个平台,积极引资、募资,在能力范围内捐资,重视慈善事业,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第六,通过宣传活动教人向善,帮助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道教团体和群众应发挥劝善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推崇道德,注重伦理教化。历史上,道教曾以劝善书等形式净化人心、弘扬正气。如《太上感应篇》中云:“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今天的道教界要继续发扬劝善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道教经典,努力挖掘道教教义中有关扬善抑恶、扶危济闲、慈爱宽容、重生贵和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诠释,之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宣传。道教活动场所要制作、赠送各种劝善书,积极开展讲经布道活动,并将劝善内容贯穿于讲经布道活动中。宫观中还可以制作劝善展板、劝善壁画、劝善碑廊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群众心向善,行善举,另外还可以利用道教刊物、道教网站等媒体,宣传道教教义中使人向善行善的内容,助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更加和平稳定。

第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教教义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太平经》中有云:“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另有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并指出:“万物咸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道教徒不仅在著作中提出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行动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张道陵天师在青城山传教时,就带领弟子们广种林木。现在青城山天师洞内,尚保存有张道陵手植古银杏树一株。三国时有道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只要求重病愈者,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树木郁郁葱葱,蔚然成林。唐玄宗时有一位道士王旻,隐居洛阳青罗山,“多殖芝术药苗,栽培花木,皆有方法。”南宋初年,有高道房长须隐居武当山,每天坚持载种杉树,使五龙宫后,杉树遍布山岭。南宋淳熙二年,杭州洞霄宫管理者章居中,带领道士在宫观所在山岗四周都种上松树。后人见“四山虬枝龙形,环列森立,围皆丈余”,感叹“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泯也”。如今,道教界应继续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搞好所在宫观的绿化工作,保护宫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其次,要大力宣传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共生共存思想,以增进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再次,要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环保活动,为维护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因为,我们所获得的大部分物质都来自于自然的馈赠,保护生态环境,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就是践行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道教界践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精神的途径有很多种,道教界在践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精神的进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促进道教徒个人内心、道教宫观和道教团体的和谐,这是道教界践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精神的基础。在促进内部和谐的过程中,发扬道教劝善、行善的优良传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更好地践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精神。身为道教团体的一份子,在二十大即来临之际,我们将赓续红色基因,以先辈为榜样,努力通过自身行动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推动道教在中国更好发展。

 

 

武汉长春观  乔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