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道教历史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历史
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01-28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著名的道士,对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还著有论述道教修炼的《指玄篇》(81章)等。陈抟关于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还虚)和四阶段工夫(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统总结,对后来南北二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抟之后,在北宋期间,对道教的炼养及理论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便是张伯端。
  张伯端(984—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是北宋时期内丹学说的集大成者,著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内丹著作。其代表作《悟真篇》对丹道理论及方法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张伯端认为道、儒、释三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他主张金丹为修仙之至道,并强调先“命”而后“性”。《悟真篇》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并认为“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排斥与金丹不同的修炼方术。《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在其内丹学说影响下,至四传弟子白玉蟾(1194—?年)时,形成了所谓“金丹派南宗”(相对于全真道北宗)。
  金丹派南宗又称紫阳派,创始人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山道人、五夷散人,生于海南琼州。幼举童子科。后于武夷山中师是陈楠,学内丹及雷法,并随之云游各地。陈楠羽化后,乃披发佯狂,浪迹江湖。嘉定十年(1217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建立靖治,开始传教活动。第二年,游西山玉隆万寿宫,适逢建醮,都宫门请白玉蟾“为国升座”。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颇得名声。著有《上清集》、《玉隆集》、《五夷集》等。白玉蟾以北宋张伯端为本派始祖,继承了张伯端的内丹理论,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学说纳入道教的修炼方法中。又“参学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丹理论。张伯端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尊称“紫阳真人”。